2023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校(院)最美教师——耿玉水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发布时间:2023-12-06浏览次数:102

耿玉水教授三十年如一日扎根教育教学一线,积极参加校(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理念,工作兢兢业业,服从领导,顾全大局,认真完成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积极总结人才培养规律,积极引导新教师成长。教学成果丰硕在教学、科研、育人、学科建设、团队建设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产生巨大影响,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技类奖励,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020年因在教育行业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专委会副秘书长、山东省计算机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互联网+联盟副理事长,山东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专委会主任,山东省流程制造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负责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负责人。

1)在教育教学方面:课堂教学是老师最本职的工作,“如何把课上好,学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是耿玉水教授经常思考的问题。在36年的教学实践中,耿玉水教授完成了两个角度的教学实践:(1)把科技前沿和学科基础结合起来,通过研-教转换把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料;(2)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安全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培养具有高度爱国情怀和职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作为使命。把科研成果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形成个人思想体系。将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科研成果直接、无缝转化为新的实践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开创性及创新性,解决科研与学术训练脱节问题,提高创新和应用实践质量,增强投入科研与应用实践的深度、广度,结合真实“情境”开展学业指导,做到“研学合一”。例如,自1999年至今,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高等计算机网络》《高级网络技术》等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确立了教学与科研互补、教与学互补、理论与实践互补、思想与技术互补的四个互补教学思路: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分析先进方案、复杂网络的原理和层次结构,能够迈出从理论到前沿的关键一步,充分利用科研案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专业领域相关先进动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干什么用”的疑惑,提升学生学习动力。设计综合实践方案,在真实环境下完成子网配置,增强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理解理论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思想政治引领的德容课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养成。在培养专业技术的同时,培养爱国、敬业的全方位人才。结合课程特点和国际时事,将国家安全教育、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达到了有思想的网络系列课程。与对照单元相比,学生学习成绩有较大提升、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课程目标导向下,学生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的提升,满意度100%。学生评教平均分为94.32分(学部平均分93分)。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帮助研究生掌握科技前沿、提升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结合研究生指导经验和研究生培养管理经验,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取得显著培养效果。紧扣国家、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将研究所及企业等优质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主持构建了“教学—科研—转化—实践”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国家发展和地方建设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通过科教融合一体化发展,实现产学研各方资源在整合后的单位内部优化重组,对产学研人才培养流程实现单位内部提升再造,充分释放产学研人才培养的优势和活力。针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内容和素材、研发过程融入实践训练、科技资源融入培养核心要素等,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型提升为主要内容的“三元融合”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形成“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出政策制度当引导、主治架构为依托、学科建设为引领、产研实践成体系和多方联合畅渠道的“五维贯通”的研究生培养途径。在顶层设计、过程管控、平台保障、资源配置、合作育人等多个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全过程、全链条研究生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更加有效、管用的研究生育人模式。针对研究生教育指导,耿玉水教授充分把握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鼓励研究生尽早参与到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理论研究基础和项目实践经验。教育教学精益求精,面向新技术、新时期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的新问题、新需求,在“博士点”与“高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展研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例如,结合自身研究于合作,将研究生与浪潮集团、金现代集团等基于合作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将科研资源和平台资源转化为培养要素,在实战中不断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潜能,学生在就业市场以极强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这一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被研究生培养单位广泛借鉴和使用。

传承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团队是教师进步的基石,耿玉水教授积极打造建立科研教学一体化团队,集思广益,最大效率发挥着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作用,尊重、信任学生,关怀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遗余力地使学生成为能履行社会职能的人。充分发团队优势,履行“传、帮、带”职责,注重青年教师发展,躬身示范,以身作则,使一大批教师快速成长,打造了一支对教学认真负责、对教育兢兢业业、对育人无怨无悔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2)在科研方面:长期从事多模态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科研创新工作。在数据驱动的制造过程优化方面,针对目前制造过程优化方法难以进行高维度、多目标、全过程的高效优化的问题,采用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手段,实现了理论研究、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的相互促进。研发的基于软件自动重构的制造过程优化平台,提高了企业全过程协同优化能力和生产适应能力,将现代管理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决策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有效地解决了制造企业存在的制造资源和需求难以统一管控问题,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本项学术成果已经联合浪潮、华天等著名软件企业在海尔、中材集团泰山玻纤等多家典型行业龙头企业成功示范应用,累计新增产值12.7亿元,新增利润3.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多模态知识图谱构建及知识服务方面,针对海量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等多源异质内容资源的一致性知识图谱构建技术和面向细粒度需求的智能化知识服务等问题。研发了基于结构、内容和语义的关联与统一表示的多模态内容资源知识图谱服务应用平台,实现数据汇聚、数据治理、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知识融合、语义搜索和智能推荐等功能。聚合中外学术图书、报纸、期刊、会议论文以及大量音视频等30多类知识资源体系,整合行业和机构内部资源,在智能制造、临床医学、海洋监测等多个行业知识服务领域进行应用,每个领域建设超过10万条内容资源的专业知识库,为全社会数个行业提供智能化、精细化、知识化和重组化的知识服务。

带领团队着眼于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把在企业中遇到的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将研究成果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融入教学教案、教材、案例中,通过一线科研人员、崭新课程、前沿的知识理论完美的结合,全链条的丰富了教学资源,增强了学术性和前沿性,为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关键“卡脖子”问题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例如《高等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现代计算机网络构架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启发解决方案,坚持基础内容向前迈出一步就是科技前沿的理念,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激发兴趣。基于科研成果不断向教学内容转化,计算机网络类课程不断发展,因独特的教学方法,具有启发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性循环。

3)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任职研究生处处长期间,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发展,深度调研、整合资源,大胆尝试,整合优质资源,探索研究生培养改革新模式,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弯道超车,使我校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成果受到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积极整合科教融合优势资源,凝练重点方向,主持齐鲁工业大学博士单位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申报工作,并成功获批,是我校形成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之一,协助校(院)顺利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校(院)在学位授予层次的新突破。通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产业资源,拓宽研究生培养渠道,强化专业学位培养过程改革,我校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连年提升,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同时我校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优化,初步形成对周边高校优质生源的虹吸效应,进入研究生教育和学校教科研良性互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