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至21日,2022中国教学学术国际会议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本次大会以“教学学术:跨越边界”为主旨,邀请11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设有6个专题研修坊和10个分论坛。校(院)组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比赛奖项和教学荣誉称号的31名教师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国际教与学学术学会现任主席Raj Chaudhury分别代表主办方和协办单位致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韩筠,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部长薛正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分类评价改革、发展教学学术培养创新人才、数字经济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大学教学学术的由来与走势等主题报告。
校(院)教师积极参加了“跨学科的教学学术与教学创新”“多主体参与的教学学术和教学社群”“教学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写作”等主题丰富的分论坛活动。还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有效性评价和定量研究设计”“四真三化(FT)应用型课程开发”“如何将传统教改研究提升为教学学术”等研修坊,与主讲专家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校(院)组织优秀骨干和青年教师参加本次会议,旨在为教师搭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学习交流和互动研讨的平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引导教师跨越教学边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探索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生成与发展。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收获良多,在今后的教学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实践中,将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更新方法,持续提升自我,培养创新人才。
教师参会感言
刘芳(艺术设计学院骨干教师,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本次会议的主题新颖、论点精彩,形式多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曹勇安教授主讲的四真三化(FT)应用型课程开发工作坊。曹教授的课程模型建设规范细致,对于课程建设的论述精准易懂,特别是他对立德树人的解读和对教学管理的研究,都让我感受到从教几十年的一线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热情与付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自己的教书育人之路还很长,我将本着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的精神,继续努力奋进。
宋明(机械工程学部青年教师,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本次会议由多位专家学者带来了内容丰富、互动频繁、干货满满的主旨讲演和论坛报告,为参会人员提供了一场教学学术的饕餮盛宴。教学活动是学术活动,要以学术的视角观察教学、分析教学、改良教学、创新教学。将新方法、新视角、新理念、新技术更好的融入教学活动中,并研究其对现有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基于学术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新环境。教育教学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应当以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发展审视教育教学,关注教学学术发展,开展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杨苗苗(数学与人工智能学部青年教师,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山东省第七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参加本次会议让我对高等教育前沿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是人才培养水平,核心在于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中,应改进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定位,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环节是否融入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以创新人才培养成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成效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也应打破传统的以标准化考试分数论成败的定式,建立多维的评价指标考核体系,侧重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同时考查学生在创业机会的敏感度以及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是否有实质性提高。
杨真(生物工程学部青年教师,山东省第八届“超星杯”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有幸参加本次会议,收获颇丰。首先,对教师素质提升与课程发展改革趋势有了新认识。通过听取主题报告,认识到发展教学学术、教学创新的新趋势与新目标,只有不断开拓眼界,建设优秀课程资源,发展创新教师队伍,扩大资源共享平台,才能实现更好的教育。其次,对自身课程教学与“金课”的差距有了具体认知。通过研修坊与分论坛的学习,见识了很多新颖实用的教学实施方法,课程目标评价方法及先进的师生、生生互动手段,认识到自己当前教学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教学”二字并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应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我会将所学融会贯通,不断努力,提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