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校(院)最美教师——张静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发布时间:2023-12-06浏览次数:10

张静,女,198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6月获中国海洋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9月起在齐鲁工业大学工作至今,现任生物工程学部生物技术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生物技术系副主任。

张静同志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2年,一方面致力于教育教学,为社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研究能力突出、实践技能完善”的综合型人才;一方面潜心科学研究,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研助力。现将其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理想信念坚定,注重师德修养

张静同志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模范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红七条”。

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秉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初心,争做“四有好老师”;以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作为评价业绩的立足点,勤耕不辍,砥砺前行,求实创新,在教学、科研一线兢兢业业工作;“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二、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书育人

张静同志自2011年从事高校教学工作以来,教学工作热情饱满,先后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7门理论课程;完成虚拟仿真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开放实验、分析生物化学实验等多门实验实践课程;参与了全部教学及教辅工作环节,同时是研究生导师,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导师、学业导师、班主任。在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注重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方法、理念并积极在教育活动中不断修正践行。

理念一: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和阵地,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由于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最多、最广,所以其一言一行都对大学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使专业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张静同志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发挥“课程思政”教育价值,既重视学生专业信息的传递,更关注学生专业职业素养的培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此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在讲授所授课程如本科生的《普通生物学》、《分析生物化学》以及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等的过程中,通过结合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以及专业知识等触发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设计。根据课程特点,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总结三个环节,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在课前环节,将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设计恰当的教学主题,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内在的德育需求,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热衷点,多以学科发展史、科学家轶事、俗语谚语、哲学内涵、科学伦理、优秀传统文化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在课后环节,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对于不能有效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教学行为及时进行改正,进一步提升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

同时立足生物技术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需求,根据挖掘出的课程所蕴含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价值观。授课过程中注重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多方位地渗入到更加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比如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来挖掘网络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取多元化的师生互动,运用包括慕课MOOC、翻转课堂、AR+VR以及混合教学模式,结合多种互联网技术,从而有效增加课程思政的趣味性。

理念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生物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既具备现代生物科学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高精生物技术的新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任。

作为理工科院校的教师,张静同志注重结合自己对行业的认知,更加有意识地将教、学、研结合起来,将从事科学研究的最新思想、方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先进的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法应用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性教学”,把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组织者”,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授课过程中不仅传授具体知识和技能训练,更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老师”等方式不让学生成为消极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学生真正以“主角”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中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溜边学生”和“橡皮人学生”几率。

基于上述相应教学理论张静同志已获批校级“生物工程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思政元素融入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究”、“案例法教学模式在生物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与探究”等教研项目;2021年度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基于生物技术与工程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案例库”并获2021年度高质量教学学术成果省部级Ⅳ级奖;相关教研论文在《Sc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求知导刊》、《科教导刊》等期刊上刊发。

基于学生评价和专家测评的良好结果,张静同志获评2021年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百优”学业导师;2021年度在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获三等奖;获评2022年度“十佳”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获得2022年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本科生)。

三、严谨治学,注重科技支撑

张静同志一直致力于海藻遗传育种及基因组学研究,关注分子育种、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与杂种优势预测等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在海带中的应用。我国是海带人工育苗、养殖与遗传育种等工作的发源地,海带育种工作已开展了60年之久,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备的苗种繁育与人工养殖技术体系,海带养殖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所开展的开展海带基因组研究,解析了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进化关系,探索了海带的遗传机制与机理,在支撑我国海带遗传育种理论的同时,参与培育出3个优质、高产、抗逆的国家水产新品种“荣福”海带、“爱伦湾”海带和“三海”海带,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海带产业上“质”、“量”和“病”的问题。基于上述参与的工作分别于2009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11完成人):“荣福”海带新品种的培育及应用;2016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4完成人):海带良种种质创制及其养殖应用;2017年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第4完成人): “爱伦湾”海带良种培育及其全产业链应用。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二十余篇。

同时张静同志注重产学研融合,坚持把自己的工作经历经验,自己的工作感悟等交流给学生,给学生以引导;把行业发展与国际形势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综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把有意愿参与实验实践的学生带进实验室,积极引领学生快速成长。曾指导学生“高纯度褐藻胶甘露醇酶法提取工艺及其抗衰老海藻面膜的研究与开发”获第七届科创大赛校赛三等奖;指导学生“超级流式微测序高血压伴随诊断试剂盒”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卫星奖。

敬业奉献是为师之本,爱心责任是师德之魂。十余年的教育工作生涯中,张静同志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一直为成为一名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而努力奋斗。